发布日期:2024-12-07 17:26:26 点击次数:
NG体育12月5日,2024中国纺织大会在浙江绍兴柯桥隆重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在会上作主题报告。现将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执一而应万,握要而治详。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行业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更是改革命题。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征程已经开启。发展新质生产力,融入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从思想观念、利益格局到发展方式,行业都在经历重大转变。要把握问题本质,理清前进方向,需要我们立足产业实际、融入时代潮流,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思考行业的价值和方向。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几方面内容。
中国纺织工业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与时俱进,与时代同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类幸福始终是纺织工业的责任与使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中国纺织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实现了规模总量的跨越增长和发展质量的显著提升,在国民经济中彰显着特殊价值。
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纺织工业在保障民生福祉、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稳定在6000万吨以上,以高品质、多样性的供给满足着人类美好生活需要。中国服装年产量超700亿件,可为全球每人提供约8.75件衣服。2023年,中国纺织服装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比重达35.6%,连续30年位居世界首位。2024年前三季度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达2189亿美元,占全国商品的比重为31.75%。稳定外贸,创造外汇,纺织行业发挥着建设性作用。2024年前三季度规上纺织企业用工488.7万人,占制造业比重达7.47%。行业中小微企业占比达到99.8%,在吸纳就业、增加收入、保障民生,彰显巨大价值。产业转移和跨区域合作,有效激活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潜力,为维护边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做出积极贡献。
纺织行业关联农工贸,促进三产融合,纺织服装为产业结构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从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从封闭体系向开放生态跃迁提供重要阶梯。纺织行业集成材料创新、工艺创新、装备创新;包含研发设计、资本运作、营销管理,是先进制造和高端服务的重要载体。2024年共有5家涉纺企业跻身《财富》世界500强,14家上榜《财富》中国500强,35家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专精特新企业持续涌现。自立自强,向新向高。纺织行业高性能纤维产能占全世界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纺织机械自主化率超过75%,高端装备关键基础件国产化率超过50%。产业用纺织品2023年产量稳定在1900多万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快速发展,万物可织趋势更加明显。行业与生物经济、大健康、深海深空、新能源等行业的交融中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中国纺织行业是服务全球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世界纺织版图中的枢纽地位、辐射范围、外溢效应持续强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纺织业境外投资超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效带动了相关区域的产业发展,推动南南合作、南北合作。阿拉伯国家、东盟、中亚、非洲等新兴市场成为产业合作的广阔蓝海。行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打造了中泰新丝路、塔吉克斯坦农业纺织产业园、柬埔寨国家级纺织产业园等众多标志性工程,不断拓展更高水平、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共赢发展新空间。从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延伸,从产能出海向供应链出海延伸,从企业出海向集群出海延伸,行业正在进入“新航海时代”。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海外兼并、国际合作等多种形式利用外部创新资源,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纺织的国际影响力、凝聚力不断增强,有力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往来、文化交融、民心相通。
今年以来,纺织行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扩内需、优结构、提信心NG体育、防风险,积极发挥系列存量增量政策效能,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产业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回升,发展预期持续改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经济运行稳中有升。企业生产保持增长。1~10月,纺织行业(不包括纺机部分)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国内需求持续恢复,外部需求总体好于预期。1~10月,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1%;纺织品服装出口额2478.9亿美元,同比增长1.5%。发展质效显著提升。1~10月,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9.7%。企业信心有所提升,有效投资持续扩大。1~10月,纺织业、服装业、化纤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分别增长15.2%、17.5%、5.9%。
我们要冷静看待当前运行,态势可喜,仍存压力。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国内需求依然偏弱、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行业如何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如何继续发挥好稳定经济的作用?回答好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实事求是,立足产业发展周期,在更大背景下分析形势、理解产业、发掘机遇。
联合国将2025年指定为“量子科学与技术年”。这是对科技价值的时代标注,也是对全球发展的深刻隐喻。当今世界,变织,处于“量子叠加”状态,多种可能的未来同时存在,直到被观测才“坍缩”到一个确定状态。全球发展,复杂关联,面临“量子纠缠”现象,各种看似不相关的现象有着深层关系。全球经贸竞合,科技产业变轨,市场需求更迭NG体育,行业处于复杂系统,面临深刻变局。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仍然乏力。摩根士丹利11月报告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将适度放缓,未来几年增长率接近3%。预期的不确定、不稳定,削弱了消费能力和市场信心。10月,WTO将2025年全球商品贸易增长下调0.3个百分点。麦肯锡研究显示,发达市场约40%的消费者为寻找更好价格而转换零售商。贝恩公司预测2024年全球奢侈品市场15年来将首次放缓,同比下跌2%。ITMF第28次调查显示,需求疲软是行业的主要挑战。
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蔓延,很多国家的经贸政策开始倾于“内向”,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2023年,世界开放指数同比下降0.12%,开放度呈现震荡收缩趋势;2020年—2023年,全球贸易干预措施数量超过4700项,显著高于2020年之前的水平。特朗普的再次上台,进一步加深市场对未来贸易政策走向的忧虑。从意图对中国加征10%关税、对墨西哥与加拿大征收25%关税,再到威胁金砖国家征收100%关税,特朗普不断释放增加关税的信号。欧洲开始变得更加保守。《欧盟营商环境报告2023/2024》显示,2023年,32.84%的中国受访企业认为欧盟营商环境出现恶化。逆全球化思潮正在影响全球产业的健康发展并有强化倾向。
地缘政治、大国博弈愈演愈烈,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经贸问题政治化仍在加剧。11月,欧盟理事会通过《欧盟强迫劳动条例》;优衣库表示没有使用新疆棉。跨国公司正在加快调整采购战略、分散投资,离岸制造、回岸制造、近岸制造、友岸制造广泛发展。根据贝恩调研结果,81%的高管表示“战略回流”是未来采购计划的核心。创新体系的割裂化、对抗化也在增强。12月2日,美国发布新一轮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措施,强化对中国的技术封锁、科技遏制。行业发展面临新的安全形势和创新环境。
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的密集活跃期,前沿技术深度融合,颠覆性、变革性创新重塑物质、能源、信息体系。未来十年35%的石油化工、煤化工产品可被生物制造产品替代。过去两年,AI生成的数据量超过人类过去150年的创造。从能源、材料到制造、认知,行业正在经历要素成本结构之变,国际分工格局之变。AI与机器人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渗透度每增加1%,企业劳动力需求下降0.18%;IMF认为AI将影响全球40%的工作。麦肯锡预计到2030年超过20%的制造任务由AI和机器人完成。波士顿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引入AI和自动化技术,到2025年生产成本预计降低18%。产业未来的竞争优势,来自人才与算力的综合。全球产业转移的流向将可能发生逆转。
全球科技创新和竞合的战略性更加突出。美国政府2025财年计划投入990亿美元用于推动未来尖端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欧盟《“地平线年战略计划》将绿色转型,数字转型,建设更具韧性、竞争力、包容性和民主的欧洲作为研究资助的战略方向。我国在关键材料、高端装备依然存在短板,在新兴领域面临压力。数据显示,美国聚集全球60%顶级人工智能机构;斯坦福大学全球人工智能实力排行榜上中美的差距在扩大。另一方面,随着“技术奇点”加速临近,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基因编辑等创新正在带来失控失序风险。比如人工智能造成信息茧房、数据安全、算法偏见、虚假信息、发展鸿沟等问题。《2024年全球风险报告》将AI产生的负面后果列为全球十大风险第二位。行业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适应和化解科技创新带来的问题挑战。
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形成高度融通、广泛连接的全球消费市场。充盈的供给、完善的物流、透明的信息,缩短时尚周期、加速产品迭代;文化的演进、社会的变迁、观念的激荡,促进场景细分,构筑需求长尾。趋势趋同与特性特写平行并置,市场多元一体,错综交融。
在外部环境与消费主体的叠变下,市场的底层逻辑正在重塑。质量与功能兼顾、品牌与个性并重、价格与价值相符的综合衡量,成为消费决策的重要标准。精研型消费蔚然成风。《2023消费趋势观察》显示,“质价比”“精致省”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奉行的观念。平替成为趋势、白牌大量崛起。
产品价值开始突破品质、品牌的范畴,成为与满足需求相关的全部感知及意象的集合。让产品蕴含情感、让消费成为记忆,与消费者共情成为重要的方法论。根据Salesforce的研究,84%的消费者表示,个性化体验对他们的购买决策有很大影响。以情绪价值为核心的悦己消费、体验经济等快速崛起。天眼查专利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市场上与“情绪”相关的专利超过3700项。从Jellycat毛绒玩偶的爆火、甘肃省博物馆“麻辣烫”文创的热销,到POPMART 凭借“潮玩IP+盲盒”模式成功出海,消费者追求的不止于商品本身,还有衍生出的精神愉悦。以区域首店、行业首牌、品牌首秀、新品首发为代表,“首发经济”通过打造“人货场”的新场景,满足消费者的新鲜感、好奇心,日益成为流量和销量的保障。以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为核心,社群经济、打卡经济、陪伴经济等新模式蓬勃发展;以道德感、认同感、价值感为内容,绿色经济、普惠经济、国潮经济等新领域方兴未艾。行业发展需要围绕市场之变。
身处旷野,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面对未知,问题比答案更深刻。面对宏阔的时代之变,重要的是要建立系统,而不仅仅是目标。我们需要立足大局、把握大势,抓主要矛盾,看关键变量,谋未来发展。
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标志,新质生产力推动纺织产业摆脱传统增长方式和价值路径,形成新的反馈回路和要素结构。在“技术创新—要素配置—产业变革”传导中,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纺织产业的新质态加速形成。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围绕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升级、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纺织行业价值链各环节的科技属性日渐强化。
材料之新。碳纤维、石墨烯材料、玄武岩纤维、生物基材料、纤维状能源与电子器件等新材料层出不穷,纤维材料正朝着高性能、多功能、柔性化、可持续等方向迅猛发展。2023年我国生物基化学纤维产量同比增长109.3%。海藻纤维可以大幅提升吸湿排汗、抗菌防螨和亲肤舒适性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缆绳的强度是钢缆的1.5倍,重量却仅为钢缆的1/7。
制造之新。装备创新重塑生产流程与质效。转杯纺、喷气涡流纺、数码印花等新装备快速迭代。比如慈星“一键成衣”“一线成型”全自动电脑横机可节省超20%的生产时间、用工成本,单价降至国际一流品牌的1/3;AI赋能下,在大朗定制毛衣仅需2小时;东佳纺机通过应用延展推出特种纤维、高性能纤维开松、混合、梳理设备。增材制造、生物制造等正在改写生产加工流程。
组织之新。平台化、集约化、生态化成为组织变革的重要方向。5G+工业互联网推动柔性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接入上下游3000多家企业、15000多台设备,设备报修效率提升30%。市场主体与商业场景深入链接,线上线下融合、本土全球协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统一。Shein、Temu、Tik Tok Shop等平台将中国服装销往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场景之新。纺织材料和工艺技术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新能源、轨道交通、环境保护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广泛应用,潜力巨大。万物可织成为大势所趋。如碳纤维复合材料赋予“CETROVO 1.0碳星快轨”地铁列车更轻更节能、更高强度、更强环境适应力、更低运维成本等优势。柔性纤维电池有望为人机交互、健康检测、智能传感等领域提供能源解决方案。
1、新形态。科技与产业界限日渐模糊。未来信息、未来能源、未来材料重塑着产业体系的架构和基座;生物制造、纳米制造、激光制造等未来制造改写生产的模式与形态;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拓展着产业的领域与赛道。未来产业成为行业的重要形态。比如,非水介质印染技术多路径探索;纳米制造应用于纺织产品创新;合成生物、现代育种、基因编辑等拓展材料来源。
2、新支撑。创新基础设施在当前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国家重点实验室到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熟化平台、技术转移中心,行业全链条、专业化、开放式的创新体系加速形成。大模型平台重新定义创新的能力与效率,带动材料研发、时尚设计等领域指数级增长。如,东丽借助AI技术突破T1200型碳纤维,将开发周期缩短一半。
3、新优势。产业竞争越来越成为价值网络的竞争。材料创新、工艺创新、装备创新、产品创新NG体育、平台创新的系统集成,形成产业长板;关键技术研发、专利布局和标准研制同步推进,构建起自主自强、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点式突破与链式创新相结合,制造基础与未来趋势相结合,产学研用融合发展,行业正在构筑创新体系优势。
时尚是纺织的灵魂,文化是时尚之根系。文化生产力形成美学、增进价值,塑造生态,成为纺织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构筑产品风格与影响,由表及里、由点到面,丰富的文化给养和表现手法成为产业价值和流量的重要端口;协同消费渠道与链路,以体验经济、内容产业、场景经济为载体,通过打造IP,文化成为客群的重要链接;涵养品牌理念与战略,文化价值挖掘是时尚产业形成知识体系、管理模式、品牌叙事、价值主张的重要源泉。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联动,产业的文化特征、时尚属性在延展中强化,展现出新结构、新特征与新内涵。
随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确立,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先进文化的系统性挖掘和时代性转化正形成中国时尚产业新的突围和崛起路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国风国潮、新中式审美为代表,中国时尚在当代全球语境下重新诠释,创造性表达,成为一种重要的消费趋势和文化现象。2023年全国国潮经济市场规模达到20517.4亿元,同比增长9.44%,预计到2028年将突破3万亿元大关。新中式服饰市场规模达10亿元级别,近三年来,相关产品商品交易总额增速超过100%。盘扣、云肩、斜襟等传统元素,刺绣、流苏等传统工艺,正在产业竞争和东方叙事下焕发新的吸引力、生命力。
从服饰器物到饮食建筑,从风俗礼仪到游艺舞乐,每一个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是意象集群、集体叙事。以文化为纽带,产业价值链加快重塑,产业之间正在形成共栖、融合和衍生的互动关系。古镇商街,汉服成为标配,民俗旅游,民族服饰是沉浸式体验的重要元素。2015~2023年,汉服市场规模由1.9亿元增至144.7亿元。个性化、品质化、圈层化的市场创新层出不穷。网络文学、影视动漫、电子竞技等中国当代文创产业构筑起以IP为核心的新的时尚价值生态。《如鸢》等游戏推动服装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诞生于二次元周边产品(goods)的 “谷子经济”支撑起千亿市场规模,预计2023~2029年,二次元产业规模将达5900亿元,复合增速18%。
数字经济正在形成中国文化崛起的历史性节点。国家文化和民族记忆通过融入数字空间来实现自我更新与永续发展。2023年,我国数字文化新业态营业收入5.24万亿元,与2019年的1.99万亿元相比增长2.6倍。数字时尚成为重要产业形态。在时尚设计领域,AR/VR、3D建模等工具快速发展,大模型平台正在重新定义设计创新,催生新的方法论。时尚传播体系加速变迁,社交媒体传递生活方式、价值主张、流行趋势,成为新的时尚策源地。2023年,抖音电商服饰类贡献了全网69%的增量份额。有近八成的中国原创设计品牌在小红书经营。“虚拟女友”、“赛博天使”等一批虚拟AI账号正在小红书上崛起。时尚内容的产生、时尚传播的渠道、时尚发展的机制都在发生改变。
资源环境的制约日益凸显,绿色发展成为产业竞合的重点领域。大国博弈背景下绿色贸易壁垒更加隐蔽、灵活。随着绿色市场、绿色规则、绿色技术、绿色标准的持续发展,我国纺织行业绿色发展的内涵与外延正在改变。
绿色发展酝酿产业新价值。随着绿色发展过程的可量化可评估,价值链更加透明。欧盟通过《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法规》,将面向纺织产品强制启用“产品数字护照”。中国纺织积极探索相关标准制定与体系建设,保障国际投资与贸易中的绿色竞争力。行业信息披露深入发展。中国纺联社会责任办公室数据显示,2023报告期,纺织服装上市企业独立发布ESG报告的企业占比为51.3%,发布财报与ESG报告联合报告的企业占比42.5%,仅6.2%的企业未开展ESG信息披露实践。另一方面,产品环境信息的量化推动环境的资产化、价值化,绿色发展能力正转化为绿色信贷、绿色融资能力。浙江、湖北、江苏、广东等多地积极推动纺织服装企业开展“碳足迹”认证,打造非强制纳入碳市场行业的积极力量。今年6月柯桥发布了全国首个纺织产业《“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实施方案》,兴业银行绍兴分行落地浙江省首笔纺织行业“碳足迹”金融业务。COP29通过20项决定,推进国际碳市场机制,纺织行业对接国际市场具备基础。
绿色发展成为系统工程。纺织行业绿色发展呈现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特征。从能源体系到材料体系,从制造工艺到流通模式,“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体推进,行业正在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2023年,中国再生涤纶产量约555万吨。针对绿色技术研发周期长、投入成本高、应用成本高、产品稳定性差等问题,行业开展多路径探索,降低应用市场风险。持续完善绿色技术标准,进行绿色技术评价,推动技术创新交易,实现技术与应用对接。绿色工厂、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稳步发展。东部地区引领绿色转型,西部起点即低碳绿色,如柯桥滨海工业区、贵阳绿色生态印染循环经济产业园等。行业涌现出浙江苍南、安徽界首等一批全国领先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可持续标准引领,绿色消费的市场生态逐步成熟。
强调:“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据全球健康统计2024报告,53个健康相关SDG(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截至目前均未达标,且按当前趋势难以在2030年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变化等,也给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挑战。全球疾病和健康问题以及不平等状况依然突出。健康发展任重道远,健康市场空间广阔。全球健康研究所GWI预测,2028年全球健康经济规模将达到9万亿美元。
作为民生产业和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纺织行业服务于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我国卫生用品、医用防护类和敷料类产品已形成产业链和成本优势,产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在流行病毒肆虐期间,口罩、防护服等构建起阻病毒、防感染的健康安全屏障。高品质、智能化的高端医用纺织品加速发展。闪蒸法非织造布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产业化生产;人工血管、人工心脏瓣膜、组织工程支架、可降解倒刺缝合线等产品已在普外科、创伤科等实现临床应用;基于纺织基传感器,步态分析垫可针对阿尔茨海默病与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保障身心健康、社会健康既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要求,也是纺织行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健康纺织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
一是服务于特殊群体。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对提升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要求更加迫切。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适老赛道最具确定性。据沙利文测算,2023年中国老年服装零售市场规模已达到2254亿元,2028年将突破3000亿元。石墨烯颈椎调节功能枕、石墨烯智暖腰腹调理带、智能防摔气囊服等入选工信部《2024年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无障碍设计、适老化设计、具备辅助支撑功能的鞋服、家居产品快速发展。
二是服务于健康工作。改善工作环境、提供发展机遇、增加劳动收入,推动实现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参与和社会公平,更负责任的企业发展是纺织作为健康产业的应有之义。宁波申蝶、重庆红果、苏州美山子等11家企业参与“建设家庭友好的纺织服装企业(FFF)”试点项目,以更加包容的从业环境增强员工获得感和幸福感。从产品维度看,提供具有舒适性、功能性和防护性的职业装,保障生产安全、职业安全也是重要体现。据统计,我国职业装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个体防护装备产业规模年增速达到15%。面向高风险行业需求,阻燃、防化、防辐射、电磁屏蔽等特种防护服正加快多功能、复合化、智能化发展。
三是服务于健康生活。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影响健康的因素中,行为和生活方式占60%。健康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消费刚需。纺织服装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从运动健康到睡眠健康,从旅行经济到宠物经济,行业产品创新保障生理健康和情绪积极。比如运动户外产品加快日常化进程。据Euromonitor预测,2023~2028年全球运动鞋服市场规模有望由3955亿美元增长至5440亿美元,复合增速为7%。凯乐石围绕登山、攀岩等垂直细分场景开发专业户外产品,2023年全渠道同比增长90%。
提升生命质量与生活质量,提供高品质、多元化的健康产品与服务,夯实健康事业发展基础,是纺织的重要使命。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要求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作为高度市场化的产业,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是纺织行业的主体。更加公平、更有效率的市场环境和体制安排,有利于激发行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改革赋予了行业发展信心与底气。
长期以来,由于封闭小市场、自我小循环存在,纺织行业的要素分布在城乡、地区、行业、企业、不同所有制间,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随着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要素流动将更加自主有序、产权界定将更加清晰、价格将由市场决定。我们要聚焦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把握重点,在环境新关联中加速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要关注资本要素在塑造产业多元生态中的作用。当前,纺织行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这要求企业必须在技术革新、装备升级、人才培养等维度加大资金投入。但长期以来,资本的逐利性使其重显绩、轻潜绩。一方面,一些新兴领域出现投资过热、过度炒作的迹象。与之相对,纺织等传统产业却面临投资不足的窘境。具体表现为缺少敢于投小、投早、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大胆资本、耐心资本;行业估值与实际价值、盈利能力间存在明显背离。随着资本市场逐步走向规范、透明与开放,产业利用资本跨时空配置资源的能力将得到提升。这有益于行业以多元化的资本丰富生态,以市场化的资本推动创新,以全球化的资本整合资源。
要关注技术要素在形成产业内在动力中的作用。从模仿跟跑到并跑领跑,纺织行业在部分领域的创新已经进入“无人区”,发展瓶颈越来越体现在基础创新不足、技术价值发掘不够、创新生态不完善等方面。特别是在地缘政治影响下,全球关键技术资源的流动将愈发困难。产业迫切需要以更加多维的方式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推动技术要素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高标准技术要素市场的建立,将有效提升技术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行业能够在跨区域、跨国别技术要素的自主流动和高效配置中,提升创新能力。
要关注数据要素在构筑产业未来价值中的作用。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数据有助于提升纺织行业供给的精益化、柔性化、绿色化水平,优化要素配置结构、丰富价值实现模式。纺织行业业态丰富、产业链长,拥有大量碎片化、异构性数据。如何清理、封装、标签、确权、供给和流通这些数据,成为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正在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利益保护制度。2024年,国家数据局计划围绕数据产权、数据流通、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8个领域陆续出台政策文件。政策驱动下,行业数据将加快实现高质量供给、高效率流通、高水平应用、高价值转化。
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高度市场化竞争的产业,纺织企业对需求和创新高度敏感,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一直走在前列。因此也率先遇到创新带来的问题。比如在直播经济领域,以次充好、货不对板等质量问题,假冒品牌、仿制花型等侵权行为等。另一方面,产业主体为中小微企业,受规模能力限制,在过度竞争和存量市场的环境下,存在同质竞争的问题。企业单纯追求流量、平台倾向压低价格,这些片面思维进一步强化这种态势,导致产业陷入高内卷、超竞争的局面。羽绒服“以丝代绒”、电商高退货率、卫生巾安全等近期暴露的问题都与此有关。为规范市场秩序,维护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国家在加快健全完善公平竞争、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社会信用等基础制度,提升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同性,推动市场经济优化发展。11月15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公告》,对碳纤维、玻璃纤维等多种纺织品下调13%出口退税率至9%,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在信用体系方面,国家也在加快规范引导政府信用、市场信用,提升全社会的契约精神、法律意识。发改委印发《2024—2025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行动计划》。规范有序的市场,将有助于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不可能完全依靠外部供给来满足基本纤维消费。纺织行业关系国计民生,在稳定经济发展、孕育发展动能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产业创新衍生的中枢、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基底,制造环节的规模优势、体系优势至关重要。依托完备的制造生态,纺织行业形成完整的技术阶梯,实现了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持续涌现,也支撑了战略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推动建设具有完整性、安全性、先进性的现代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这对纺织行业提升发展质量、增强竞争实力、巩固产业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要在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体制机制中,确保制造环节维持合理的投入比重。今年以来,国家密集推出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措施,引导产业提质增效,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从产业实践看,资金投入不足、方法路径不当、低端产能过剩、资源整合松散,仍是制约产业升级的痛点难点;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存在不会转、不愿转、不敢转等问题。政策的加持,将为行业推动全产业链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契机。
要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中,系统提升产业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在2024“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全球排名前四的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院校均在中国。中国纺织教育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但现实中,行业发展仍面临人才供需错配、学科体系不完善、产教协同待提升等问题。我们未能将人才与科教势能切实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体推进,有助于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全面贯通。
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是新时期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纺织服装产业覆盖广,链条长,关联高,已经形成以五省一市为高地,以中西部地区为纵深的生产力布局。产业的协调发展、梯度转移对于推动东中西产业协作、释放区域势差意义重大。
要把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机遇。当前,各地区都在加强新领域、新赛道的制度供给,探索未来产业、新兴产业的投入增长机制。如在低空经济领域,全国已有近30个省份的100多个城市出台相关政策;在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方面,浙江印发《现代纺织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年版)》、贵州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等。创新要素的不断汇聚、新型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新兴业态的加速发展,为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带来机遇。比如,位于广东大朗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项目通过共享设施和数据,吸引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聚集,形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高地。行业可以利用政策机遇,打造智能制造、数字时尚等新的产业集聚。如新疆正在加快落地无水少水的绿色印染建设。此外,可以围绕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加快形成配套集群。
要把握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政策机遇。全会指出要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城乡共同繁荣。集群经济和小镇经济是纺织行业的重要载体。2023年,全国有58个非能源型的“发达县域”人均GDP超过1.5万美元。这些县域绝大部分是以纺织服装为主导产业。在政策引导下,城乡之间要素的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趋势会更加显著,蕴含着产业集群建设的巨大空间。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正在加快建立。交通的互联、战略的对接,使得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产业分工、要素流动愈加紧密。同城化城市圈的崛起,既有助于行业实现从0到1的原始突破和从1到N 的创新转化,也有助于行业围绕核心区域加快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集群。如苏南苏北协同中张家港等纺织产业集群的崛起;杭绍甬一体化发展,构筑起世界纺织集群的新版图。
从原料到产品、从产能到营销、从品牌到资本,中国纺织行业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纺织行业发展需要全球视野、全球布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打造开放新循环。全会提出要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随着贸易政策和财税、金融、产业政策更加协同,支撑要素更加健全,行业可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强化发展质量与韧性。近日,国家出台《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推动批发零售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计划》等,对推进外贸稳定、内外贸并重具有重要意义。从跨境电商到服务贸易,行业优化发展模式与价值路径。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也为纺织企业整合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全球资源带来契机。
扩大开放新内容。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是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重要着力点。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有助于破除国际合作障碍,降低贸易成本,打造顺畅高效的商贸环境。比如,贸易风险防控机制、汇率市场化改革等将为行业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强力、稳定的支持。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要把握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等方面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的政策机遇,引导行业转型升级。随着我国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有利于行业更好融入国际市场,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合作,实现共同价值,提升国际影响。
延展开放新空间。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加强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共建“一带一路”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协调推进。“一带一路”发展对我国纺织行业开拓新兴市场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推进产业国际合作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发展,打造更多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有助于优化区域开放功能分工,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向西向北开放不断深化,也将带动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纺织产业的快速发展。
强调,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行业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落实。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紧跟时代步伐,推动科技、时尚、绿色、健康的产业实践,以钉钉子精神打造与新型生产关系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现代化纺织产业体系。
集众智、汇众力,前瞻谋划行业“十五五”发展蓝图。聚焦国家战略导向、科技发展趋势、纺织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面向未来的规划研究;开门问策,充分吸收社会期盼、群众智慧、基层经验,推动行业规划在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完善。继续跟踪政策热点与产业重点,做好对市场变化、科技趋势与全球形势发展的针对性剖析,提升研究的系统性与引领性。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深化改革成功的关键。要将行业调研和统计分析作为基本工作方法和重要决策依据。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开展多样化、集成式调研。加强统计分析,探索以新渠道、新工具、新方法提升统计的广泛性与准确性。在推进改革进程中,要坚持在顶层设计框架下摸着石头大胆试,依靠改革创新应变局、育先机、开新局,积小胜为大胜。
增强文化主体性,在传统与现代的时空融合、本土与全球的文化融合、美学与商业的价值融合中,提升策源能力,构建具有中华文明标识的纺织时尚体系。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价值转化,借势国风国潮提升行业文化软实力。深化当代生活方式研究,引领时尚潮流趋势。把握AI带来的范式之变,发展生成式设计、多模态设计,建立符合中国价值观和东方美学的语料库和大模型。
不断拓展产业品牌出海的空间和梯度,加快构建东方视角下的品牌传播链路,提升中国时尚的感染力、渗透力。进一步强化品牌的全球资源配置和市场开拓能力,向世界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融入社交媒体、内容平台构筑的时尚传播新生态,掌握流量密码,以沉浸式、交互式、立体式呈现,构筑文化影响力、时尚话语权。
坚持系统观念,推进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发展。从根源入手,发挥新型制优势,加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优化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围绕关键技术攻关,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在重大科研攻关、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推进跨领域、跨国界合作。以培养新质生产力为方向,围绕战新产业、未来产业完善学科体系;以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为重点,完善现代教育体系。
坚持市场导向,加速创新成果应用转化。围绕产业关键领域加快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平台、技术转移中心,打通纺织科技攻关、中试验证与成果应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商业化应用。持续搭建与延伸技术阶梯,培育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技术创新、应用与转化。推动标准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建设高水平技术经理人队伍,打造专业化、集成化科技服务体系。
强化数智转型。完善行业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平台化设计、精益化管理、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提升价值链效率。把握AI风口,捕捉技术应用前沿,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把握“数据要素X”机遇,强化数据资源积累、管理与价值转化。做好前瞻与适用的统筹,防止产业过快转型带来的内容浅薄化、模式同质化;兼顾效率与公平,化解不同环节、不同企业、不同区域数字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强化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强化绿色创新,打造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废旧纺织品服装循环利用体系。围绕碳排放统计核算、产品碳标识认证、产品碳足迹管理等领域,丰富管理和计量的工具方法,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持续完善标准体系,推动ESG实践。
扩大国内需求,释放市场潜力。以质量与效率为核心,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升级供需平衡。发展首发经济,以首店、首秀、首展等形式推进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促进商品要素循环。强化渠道融合、场景创新,打造数字消费、国潮消费、文旅消费等新增长点。以产业用纺织品为重点,推动产品结构升级,强化在大健康、低空经济等领域的应用。继续把握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机遇,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推进国际合作,拓宽市场空间。巩固传统优势,加强与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区域合作,开拓新兴市场,打造多元化市场格局。顺应出海大势,准确把握全球供应链合作新逻辑,以优质供给深度嵌入国际市场体系。通过合资并购整合原料、装备、技术、品牌等优质国际资源,实现全球发展。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发展跨境电商等新模式,促进内外贸一体化。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改善进出口结构。
推动集群建设。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做强集群经济,实现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围绕县域经济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探索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充分挖掘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资源、非遗资源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把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摆到更加突出位置,统筹推进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推动集群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促进区域联动。把握新时期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战略,促进产业资源在区域间有序流动、高效配置,加快构建优势互补的空间格局。东部地区要聚焦优质制造、科技创新、时尚品牌,加快推进现代化;东北和中西部地区要将区域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探索构建跨行政区产业合作发展新机制,推动不同地区、不同量级的集群深化交流与协作。
保护产业生态稳定。巩固制造基础,强化产业的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增强忧患意识,平衡好国内发展和国际转移的关系,增强产业链根植性和完整性。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加强行业自律,在高度内卷生态中找到立身之道。深化产融合作,强化与资本市场对接,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防范化解市场风险。高度关注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强对美国新政府、欧盟新政策的风险预警与形势研判。持续深化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朋友圈。牢固树立数据安全意识,强化行业关键数据保护。进一步规范企业海外经营行为、加强合规管理,支持中国企业海外维权,保障产业正当利益。
发挥产业民生价值。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增强产业发展的就业带动力。改善工作环境,提升员工待遇,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强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适应社会变化,深化产品开发、质量检测,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健康需求。在全球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为消除贫困、保障人权发挥更大作用。
唯物史观的根本特征在于见“物”、见“人”、见“实践”。相信才会看见,具体才能深刻。让我们坚定信心,干在实处,以道不变、志不改的定力,敢创新、勇攻坚的魄力,启锦绣新篇,绘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