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9-04 14:26:44 点击次数:
南宫体育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人均消费支出大幅增长,消费水平每隔几年就上一个新台阶。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224元,比1978年的116元增长26.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6.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997元,比1978年增长31.1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6.4%。
从收入五分组来看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未考虑价格因素影响),1980―2007年,尽管不同收入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存在差异,但总体上普遍增长较快,年均生活消费增长幅度均超过11%。其中:低收入组1980年的生活消费支出人均105元,到2007年提高到1851元,年均增长11.2%;中等收入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52元提高到2938元,年均增长11.6%;高收入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61元提高到5994元,年均增长12.3%。
从收入七分组来看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未考虑价格因素影响),1985―2007年,虽然不同收入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存在差异,但普遍增长较快,每组年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幅度均超过10%。其中:最低收入户1985年的生活消费支出人均456元,到2007年提高到4036元,年均增长10.4%;中等收入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724元提高到9097元,年均增长12.2%;最高收入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163元提高到23337元,年均增长14.6%。
从收入看,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5.8元,比1978年增长39.1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2%;农民人均纯收入4140.4元,比1978年增长30.0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1%。特别是现金纯收入的大幅提高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2007年农村居民现金纯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由1978年的41.9%提高到85.2%。
从消费支出看,2007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为7081元,比1978年增长37.5倍,年均增长13.4%,其中,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3265元,增长22.7倍,年均增长11.5%;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11855元,增长28.3倍,年均增长12.3%。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2007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9210.0亿元,比1978年增长56.2倍,年均增长15.0%。其中,市的零售额实现60410.7亿元,比1978年增长118.6倍,年均增长17.9%;县的零售额实现9943.8亿元,增长25.1倍,年均增长11.9%;县以下的零售额实现18855.5亿元,增长27.0倍,年均增长12.2%。
从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看,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达172534.2亿元,比1978年增长818.3倍,年均增长26%。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1%,比1978年的67.7%下降了24.6个百分点。其中,1983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首次下降到60%以下,农村居民整体进入温饱生活阶段,到2000年又下降到50%以下,农村居民整体过上了温饱有余的生活,正由温饱向小康迈进。
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比1978年的57.5%下降了21.2个百分点。其中,1996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首次下降到50%以下,到2000年又下降到40%以下,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出现了质的变化,也逐步开始了从温饱向小康转型的消费模式。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在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比重上升。
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城乡居民也意识到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性,对文化教育等发展性投入不断增大。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由1980年的8.3元增加到2007年的305.7元,增长35倍,年均增长14.3%,其占消费性支出比重由5.1%上升到9.5%;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由1981年的38元增加到2007年的1329元,增长34倍,年均增长14.7%,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也由8.4%上升到13.3%。
随着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亦开始更多的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过去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用于医疗保健支出为210元,比1980年增加207元,增长59倍,年均增长16.5%;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699元,其中,用于滋补保健品和保健器材等的支出为106元,占年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15.1%。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家庭服务社会化趋势愈加明显,服务性消费的需求不断上升。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服务性消费为2666元,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26.7%,比1978年的10.2%上升16.5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货币收入率的提高,促进了农村居民购买力的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由1978年的48元提高到2007年的2767元,增长了56.6倍,年均增长15.0%;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41.3%提高到2007年的85.8%,提高了44.5个百分点。
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1389元,比1978年增长15.7倍,年均增长10.4%;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3629元,比1978年增长19.3倍,年均增长10.9%。城乡居民在食品消费支出增长的同时,饮食更加注重营养,膳食结构更趋合理,消费质量不断提高。从食品消费结构来看,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78年的248千克降到2007年的199千克,城镇居民由1978年的205.3千克降到2007年的77.6千克。从食用的营养性角度看,肉、禽、蛋、奶等动物性食品消费显著增加,营养结构有所改善。农村居民人均猪肉的消费量由1978年的5.2千克上升到13.4千克,禽蛋由1978年的0.8千克上升为4.7千克;城镇居肉的消费量由1978年的13.7千克上升到18.2千克,禽蛋由1978年的1.97千克上升为10.3千克。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居民在外用餐次数明显增多,消费额迅速增加,占食品支出的比重也越来越大。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在外饮食支出仅为3元,到2007年已达190元,增长61.3倍,年均增长18.8%,占食品支出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2.0%提高到2007年的13.5%。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在外饮食支出761元,占食品支出的比重高达21.0%。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衣着需求发生了三个转变,即从“穿暧”向“穿美”转变,从“一衣多季”向“一季多衣”转变,从“请裁缝做衣”到“上商场购衣”转变。同时,人们的穿着更加注重服装的质地、款式和色彩的搭配,服装的名牌化、时装化和个性化成为人们的一种追求,成衣化倾向也成为衣着消费的主流。农村居民人均购买各种服装支出由1983年不足6元增加到2007年的130元,增长21.8倍,购买各种服装数量由人均0.7件增加到2.4件,增长2.3倍。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1042元,其中用于购买成衣的支出人均748元,占衣着消费支出的71.8%,购买成衣的数量由1978年的人均3.13件增加到2007年的7.82件。时尚、得体的穿着已成为人们对美的追求,服装亦已成为现代时尚生活的一个窗口。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生活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由八十年代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老三件”到九十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新三件”,随后科技含量更高的家电产品又逐步取代了“新三件”。2007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分别为94.4台、26.1台和45.9台,而1985年仅为0.8台、0.1台和1.9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分别为137.8台、95.0台和96.8台,而1985年仅为17.2台、6.6台和48.3台。此外,一些新型家用电器逐步进入家庭,居民消费向学习型、享用型消费产品转移。移动电话、电脑和家用汽车逐步成为新世纪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新三件”。2007年,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移动电话、电脑和家用汽车分别为77.8部、3.7台和1.2辆,城镇居民分别为165部、54台和6辆。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居住状况变化极大,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为574元,比1978年增加562元,增长46倍,年均增长14.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78年的8.1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31.6平方米,增长2.9倍。其中,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占86.4%,比1981年的48.6%提高了37.8个百分点。在居住环境改善的同时,居住条件也有了明显的提高,2007年使用水冲式卫生厕所的农户占16.4%,使用清洁燃油、燃气和电的农户占25.7%,饮用自来水的农户占41.3%。
改革开放之前,绝大部分城镇居民的住房是租赁单位或房屋管理部门的房屋,只有少数居民拥有自已的住房,人口多、住房面积小、三代同居一室是当时住房条件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注重改善城镇居民的生活条件,加大了民用住宅建设的投资力度,近年来更是通过建设廉租房和经济实用房来千方百计解决居民住房难的问题。大量住宅建成使用NG南宫体育,使许多居民家庭告别低矮、破旧、设施简陋的住房,迁入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楼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22.6平方米,比1978年的4.2平方米增长4.4倍。在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的同时,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也日趋美化。
交通通信方式有了质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交通道路和通信网络的建设,一个发达的交通通信网络已初步形成。居民出行使用的个人交通工具从最早的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发展到家用汽车;使用的公共交通工具,也从最初的公共汽车、火车,发展到广为人们接受的出租车和飞机。据统计,2007年,全国客运量为2227761万人,比1978年增长7.8倍,年均增长7.8%;旅客周转量21593亿人公里,增长11.4倍,年均增长9.1%;客运量2227761万人,增长7.8倍,年均增长7.8%。2007年全国每百户城镇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达6.1辆,是2001年的9.1倍。居民的通信方式从电报、信函到电话、手机、网络,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据统计,1990年全国电线%,其中,移动电线.5%。通信相对落后的农村,2007年通邮的行政村比重达到98.4%,已通电线;旅游成为城镇居民休闲度假的新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特别是五天工作日的实行,以及从1998年开始增加的“五一”、“十一”长假,居民外出旅游越来越成为度假的首选方式。从短途的城市周边游,周末的国内游,到长假的国内游、出境游;旅游方式也从简单的跟团游逐步发展到自助游。城乡居民用于旅游的支出逐年增长,旅游人次数不断攀升。2007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6.1亿人次,比1994年增长2.1倍。2007年国内居民因私出境人数达3492.4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3%。旅游受到了越来越多居民的喜爱和推崇,已成为人们陶冶情操、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
文化设施不断增加,娱乐方式趋于多样化。随着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不断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文娱类消费日益受到居民的青睐。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已从过去简单的“在家看电视,出门看电影”的单调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茶楼、酒吧、咖啡屋、书屋NG南宫体育、度假村等多种休闲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人们的闲暇生活更加丰富。此外,随着运动场所的不断增加,随处可见的社区健身一角,各大体育馆、游泳馆,各种健身房、瑜伽练功馆,都成了人们热衷的锻炼场所。居民家庭的教育投资理念也不断增强,无论是成人工作之余的充电,还是子女的课外兴趣班,居民的教育支出大幅增长NG南宫体育。据统计,1981年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教育支出仅10.1元,2007年达305.7元,年均增长14.0%;198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教育支出35.8元,2007年达1329.2元,年均增长14.9%。